仝亭一号
CHENGDU, CHINA

亭子,景观建筑
中国成都  建成 | 2021

 

建筑面积 12 M2
建筑师 王翔、田文沐
设计团队 倪燕、李倩、雍昌霖、栾栌构造
摄影师 存在建筑摄影 天仝建筑

 

我们的任务是在为游湖区域开放期间,有限预算内(30000RMB)完成一个临时景观建筑。因为预算的确非常拮据,我们的出发点首先是手边可以直接使用的材料。

在中国四川,竹子是唾手可得的便宜的材料。它既有强度,还有一定的韧性,通过简单的、蒸煮方式,虽然会慢慢变色,但可以让竹子在六到八个月保持相对可用的状态,再往后的时间竹子会自然降解。这个出发点,让亭子有一种很放松的可以随意使用的感觉。竹子自己就是结构,并没有设定太刚性的连接,这是一个微微可动的亭子。竹子,麻布还有木头可以提供一些弹性的触感和声音。我们想亭子能够提供在平时正襟危坐的建筑里面,可能很难感受到的一些触感感受春夏交替,非常柔和的光线,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们在户外活动的畅想。

我们用中文“人造物”(仝)这个汉字的形态使用100多根50毫米左右粗的竹子,形成了三个片状的结构,围合成一个向上的空间。在宽阔的场地里面去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的小空间,虽然小,这个空间我们希望它是可以容纳站立的人的。地板的高度刚好是可以让人舒服的,坐下的尺寸。在一端,我们布置了可以让两三个人可以对坐的这样的空间。竹子的长度随着倾斜的角度变化,在大的空间包括在小的空间释放。场地广场大的空间和亭子围合的小的空间,这样形成某种相互对望的关系。

施工的过程确实有蛮多的意外,无论如何精细的竹工都会面临一些不可控的因素,但不认真的面对却也万万不行。从挑选竹子、运输,再到安装,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的去控制,否则就可能出现最后无法组装的情况。但是竹子是天然的材料,没有这种很顺其自然,坦然接受的心态也非常难以坚持到最后亭子的完成。感觉做竹工就是一种修行。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呈现一种松弛而放松的状态,让每一个走到这里的人,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它,然后非常舒适的去使用它。用自然的建造去形成自然使用的状态,让我们觉得再没有比竹子更适合的材料了。

亭子,景观建筑